最近有不少朋友与我谈起汽车相关话题,基于我有多年汽车制造行业相关经验,我想写篇漫谈类的文章,以普及一些基础知识。
主题是汽车安全、汽车质量、汽车成本,供大家购车、用车时参考。
首先谈谈汽车安全。
汽车安全分两大类,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所谓主动安全是指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被动安全是指在事故发生后,尽量减小对人员的伤害。
被动安全的典型例子是轮式车身、安全气囊、安全带,评价一款车被动安全的客观标准是它的“车内乘员安全分指数”项碰撞成绩,G代表优秀。可以从中保研的网站上查询车辆的碰撞成绩。
从网上的车辆事故报道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车辆的安全情况,车辆安全的特征是: 在碰撞事故后ABC柱无明显变形,驾驶室车门能打开,安全气囊打开。
在零件物料方面,为保障安全,通常需要车辆钢板有足够的厚度,重点部位有加强肋板或加强筋。
在装配工艺方面,有两个重要工艺对安全有重大影响: 车身钣金件焊接合格、致密、均匀,零件拧紧装配时合格、合理。
车辆品牌方面,沃尔沃是最注重安全的品牌。
车辆类型方面,SUV比轿车安全。
同品牌同类型车辆,一般而言车辆越重越安全。
比较而言,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是一个令人担心的点,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针对电池的碰撞或破坏测试。
主动安全近几年提得比较多,相关的车辆配置也较多,如ABS、ESP等。
评价汽车主动安全的客观标准是车辆的极限刹车距离。
汽车设计方面还有两个经典的主动安全设计例子: 汽车出风口打到挡风玻璃位置时会自动打开空调以提供除雾功能,后视镜往下翻会切换到炫目模式。
此外,司机的防御性驾驶也能够提升主动安全。
再来看汽车质量。
两大关键因素: 零件采购质量、整车制造质量。
通常在国内整车厂,一个零件会有两到三个供应商,既包括国际一流大厂,也包括国内二三流小厂,两者的质量水平、采购价格会有较大的差异。
而新厂、新车的制造水平有一个爬坡的过程。
因此,有一些厂商采用了以下的策略: 在前期产能较低,工艺水平相对低,采用国际一流大厂零件以保障零件质量; 在后期产能提升,工艺稳定,采用国内小厂零件以节约成本。
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机料法环,人即人员(包括工人、工程师、管理人员),机即机器设备,料即零件及工具,法即法规(包括制造工艺流程和质量校收标准),环即环境如温度湿度地面平整度等。
以法为例,假设同一个代工厂为两个品牌制造同类型的产品,采用同一组人员、同样的设备、同样的零件、同样的制造工艺、同样的环境,但是A的验收标准高于B的验收标准,就会造成A的良品率低于B的良品率。
再来看汽车成本。
从厂家方面看来,汽车成本包括设计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售后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体现在车辆的销售价格和服务价格上面。
从消费者方面看来,汽车成本主要包括购车成本和用车成本。
近几年由于新能源车的发展,购车成本和用车成本比较以前都有了较大差异。
我的建议是从完整的用车周期考虑汽车成本。
购车成本包括裸车价、各项税费、补贴。比较而言,新能源车裸车价较贵,但是有补贴,而且在部分城市可以省下买车牌的钱。
用车成本包括: 加油或加电、保险、保养、维修、二手车保值率。
比较而言,新能源车加电比加油省钱得多,但是保险费较贵,保养费则较省。
维修方面,采用大压铸技术的车身维修费较高,雷达、摄像头、感应器越多的车辆维修费越高。也可以参考中保研碰撞成绩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分指数”,此项分数越低则维修越费钱,保险费越高。
保值率方面,新能源车比汽油车掉得快。
我们在购车前,建议理性地从用车周期完整地估算用车成本,从购车到弃车(报废或转让)完整地计算各项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