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传统国家走向开放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中国人对“开放”一词的理解,已从道德范畴转变为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范畴。
现在,全球化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概念,它已经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下面,我将从一个正在IT领域引发讨论的概念SOA开始,尝试以一个IT工程师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重新组织和整合的过程。
所谓SOA就是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为什么这个概念会被提出来呢?因为以前的IT系统的体系结构不是面向服务的,在设计的时候,所有的要素都被考虑,并整合在一个相互影响的大系统中。比如一个大型企业,有研发、生产、销售的所有产品生产过程,其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一个综合的大型ERP系统中得到实现。那么为什么现在要宣传SOA这个概念、要重构系统呢?
我们注意到最早应用SOA的,往往都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这些企业在跨国发展的时候,发现这种大型的ERP系统太复杂太不灵活,无法适用当地的实际应用需求。此外,还有法律和安全方面的因素,使得IT的基础不能在世界各地简单地扩展配置。
! 举一个例子,美国企业A希望在中国发展,但是中国的法律要求它必须与当地的国有企业合作,因此A选择了和企业B合资,组建企业AB。由于AB不是A的全资子公司,数据和流程不是A完全控制的,因此不能简单照搬A的控制系统,B也一样。
因此为了控制生产,AB必须独立配置一套控制系统,并且将特定的数据分别转移到A和B。
由于控制系统都是一次性设计,因此为了方便流程对接,A会要求AB采用和A一样的控制系统。
假设过了一段时间后,AB脱离了A和B的控制,成为独立的全资公司,并且开始接收企业C的订单,但是C要求用C的控制系统。如此一来,AB以前的系统就不一定好用了,又要重新设计或增强开发。
假设A从事研发,AB生产,B销售,那么其实各自的流程基本上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些数据往来。从逻辑上来看,A、B、AB三方的系统,加上三者之间的数据交换,综合起来是更高层次的一个大型系统。如果我们灵活、标准地定义了数据交换的格式,那么各自的系统(或者是逻辑意义上的模块)就可以非常灵活了。从前是3个独立的系统,现在变成了3个独立的模块加上若干个标准的接口。因而,只要C符合接口的标准,AB仍旧可以用老的系统为C提供服务。
! 跨国公司在向国外扩展时,子公司会遵循总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高层! 次的流程,而在流程的细节上会按照当地的环境作适应性修改。与之适应的,控制系统的关键接口和数据,会由总公司制订统一的标准,而在实现的方法上可以千变万化。
同样用前面的例子,AB本来是A的子公司,其数据接口由A制订,但是后来接了C的单子,又要遵循C的标准。它还要考虑到以后还会接D的单子。因而它的接口就要非常灵活,能满足各类需求。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AB联合行业的其它公司,制订行业标准的接口规范,因而不仅能满足C、D的要求,今后潜在的客户也可以满足。
跨国公司跨越了国家,演进到这里,我们还看到跨越企业的组织出现了,并且这类组织也是跨越国家的。
现在我们用这种思路重新整理一下国家的演进。
秦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税制、政体、文官制度,类似于将若干个子系统更新为一个综合系统。封建国家之间是完全独立的,然而其内部又是统一完整的,其控制系统是一次性设计的。
而现代国家之间由于工业分工的演进和贸易关系交织在一起,并且出现了若干重要的、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国际性组织,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
沃尔玛要采购商品,只要满足它的规范即可,不在乎供应商! 是世界500强还是只有几十号人的小厂。在SARS肆虐的时候,不管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规范,它就可以为你提供技术和资源上的帮助。
从前日本需要木筷子要自己植树加工,而现在由中国使用巴西的木料、德国的机床进行制造,然后用荷兰的集装箱船运到日本。
所谓开放社会,它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协作,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
强大如美国,它在海外出兵前,必须走走联合国安理会的流程。传统如中国,它在接受海外订单的同时,也在慢慢地修改自己的法规条款以适应公认的游戏规则。一旦融入,就意味着妥协,因为你不能控制一切了,你必须与别人协作,必须相互退让。从前你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现在你是开放系统中的一个模块,你必须采用公认的标准与外界进行交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