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0日

房市随笔(七)


此为补遗。
发现尽管前面提到了税务问题,但没有突出,此篇专门分析卖地收入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94年我国实行了税制改革(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1994%E5%B9%B4%E7%A8%8E%E5%88%B6%E6%94%B9%E9%9D%A9),这样做的后果是,在税务收入中,中央政府的比例增加,地方政府的比例减少。
此外考虑到国企改革的后果是抓大放小,事实上地方国企大大减少。
另外就是象医疗、教育、重大工程建设等,地方政府占的比例是相关大的。再加上城市化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这些资金也主要由地方政府募集。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相当于收入减少了,支出增加了。
因此突然多出来一块卖地收入,并且是一次性大笔到帐,地方政府怎么肯轻易放弃呢。
根据统计数据,土地出让金已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即使我们不考虑土地交易中的腐败因素,土地出让金无疑已是地方政府口中的一大块肥肉。
如果中央政府打压楼市,那么地方政府的收入务必受到极大的影响,其收支又怎么实现平衡?
因此我们看到,打压楼市,对中央政府来说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却是伤筋动骨。
除非我国对税制进行改革,让地方政府不再依赖卖地收入,否则必然是中央政府一厢情愿地打压,地方政府众口一致地托市。
另一种可能是免除土地出让金,每年征收物业税,这样相当于将一次性收入换算成长年收入,但是近期内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影响还是相当巨大的,必须配合其它政策,否则也难以推广。
我们应该看到,尽管中央政策在密集地推出楼市政策,但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的利益相关方,只有满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楼市改革的政策才可能真正得到推行。

一个普通工程师的十年职业生涯(六)----回顾与展望


今年的早些时候,一天夜晚,我做了一个噩梦。在梦里,我发现自己已是70来岁,已走到人生的尽头,回望往昔,发现自己经历了经济萧条、政治动荡、战争,但是自己毫无准备,始终被命运的洪流包围,一次次被动地做出抉择,最终失去了自己珍视的一切。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现在有必要对一些重要的现实做出判断。
从98年毕业开始,一晃11年过去了。这11年来,我在4家公司、3个岗位做过事。
今年我已虚岁35,用但丁的话说,已走到人生的中途。
回顾这11年走过的路,心中充满了遗憾。一些教训要用11年的时间才能够明白,心里真是苦涩连连。
就象老人们常说的,你得到了智慧,但是失去了青春。或者反过来说,你失去了青春,岁月用智慧来弥补。就看你怎么解读了。
判断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一开始就做好了职业上的长远规划,始终认准一个方向,那么你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自信,否则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审视、重新思考。
做为一个工程师,他的职业发展肯定是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精深的,因此如果单纯走技术路线,那么务必寻求要求经验积累的职位,如模具设计、数据库管理。而对于这两个职位,都各有一次很好的机会与我擦肩而过,只是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现在才后悔莫及。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句话是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的,在大部分的企业里,技术人员都是被行政人员管理的,因此技术人员一定要千方百计当上个领导才会有出路。如果你只是一心地钻研技术,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玩死的。
我想这是与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格局相关的。事实上中国不需要多少技术企业,大部分的企业只要会抄袭和加工就行了,然后招几个刚毕业的小弟,没日没夜地学习研究,反正产品的生命周期一两年就结束了,没有多少老板会认真地考虑品牌,只要赚到钱就行了。
对我来说,现实是灰暗的,未来是迷茫的。
如果我想要我的下半生不象我梦中的那般灰暗,我必须果断地选择一条新路,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只有主动地寻求改变,才能找到新的机会。
而结合我自身的条件,恐怕我以后还是会走技术的路线,而我选择的方向,应该是自己做手机应用的开发。
我的判断是接下来的几年,智能手机的应用会有井喷。当然为了规避政策的风险,应该主要立足为国外用户开发。
激情+创意+技术,努力依靠自己成功。这样的话,不管中国的环境如何变化,你都能够对未来抱有希望。


2010年3月26日

一个普通工程师的十年职业生涯(五)


提交了辞呈,终于可以坐下来继续写这个故事。
09年4月,在经过了3个月的无所事事之后,我终于决定到北京一家制造企业上班,还是做制造执行系统。
老婆很不情愿,但是没办法,房贷还是要交,生活费还要开销,孩子还要上学。
坐在午夜的列车上,内心是百感交集。那是我第二次到北方,第一次是面试。对于未来不可知的恐惧,就象无边的夜色一样弥漫开来,我几乎一夜无眠。
到北京的当天,我就草草租了一套房子。房子很破,家具等于没有,家电只有空调。但是在这陌生的城市感觉总算有一点自己的空间,心里不是那么凄凉。
刚进一家新公司时总是特别艰难,你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公司的制造执行系统需要做一次大的升级,才能配合新的生产线。而由于商务谈判上的失误,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20多天了。那时我还不熟悉系统,作为一个项目经理推进系统升级,每天带着两个印度顾问做分析、调试、开发,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8点以后,才能把当天的报告写完,有时还要接着等候和美国总部的电话会议。
最痛苦的一次,生产线上停机,几个人一直分析到晚上11点,写完报告已经是12点了。而我那天只吃了早餐,走在回住处的路上,所有的餐馆都已关门,屋子里也没有食物,那时心里无比郁闷。
幸运的是,我们终于按照原计划升级了系统,领导也认识到了我做事情的能力。
我们的系统是由美国总部开发的,由顾问公司帮助实施。但是业务需求不断提出,而BUG也不断地发现,因此每年都有几个大的补丁,再加上工厂里也有不少客户化的开发,因此每年的顾问费用都在100万以上。
后来领导准备尽可能地自己开发,或者用本地的顾问,以节省费用。因此我的工作也从项目管理转移到了技术开发。
通过一次新版本的实施,我理解了系统的核心设计,并且在测试时发现了一些BUG并且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因此给总部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到11月,我们解除了与印度顾问的合同,只保留了一个本地顾问。
之后我完成了三个本地客户化开发,然后开始研究系统瓶颈的性能优化。
从09年底,我开始接触一些MES领域的公司,希望了解这个行业的职位需求情况和薪资水平,结果让我非常失望。应该说这是一个没有前景的行业,至少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
我知道自己当时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生活,除了房贷、生活费、孩子上学、我来回京杭的费用,已经所剩无几;而我的身体素质在迅速下降,我今后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所以10年春节过了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职业道路,决定和领导谈判,希望能够切实改善自己的待遇,和自己的实际贡献相匹配,否则的话,痛定思痛,断然放弃这条道路。
谈判的结果是公司只能给我涨6%的薪水,半年后再涨8%,按领导的话说——你总不能比主管的工资还高吧。这毫无意义。
这样也好,从此不再对企业里做技术抱任何幻想。
中国企业的特色,永远是行政高于一切。做为一个技术人员,即使你为企业做出了大的贡献,节省了大笔费用,创造了巨大效益,但是在领导的眼里,你永远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员而已。并且大部分的领导根本不懂技术,一旦出了问题,总是以为开几次会就能解决,总是以为有人负责了就会解决,最后一切技术问题都通过项目的方式解决、通过流程的方式改进。而一个高级技术人员,他的知识是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的,这种积累能够明显地体现出价值,然而这种价值却不能转换成他的收益。
因此一个技术人员要想在企业里混得开,要想收入上去,他必须学习职场政治,必须懂得避重就轻,最终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得到高层的重用。
这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特别对于IT行业而言,越是分工不明确,越是职责不细分,就越是体现出管理者的价值,就越是忽视技术人员的价值。
因此我认为能够从技术人员中脱颖而出的只能是少数。这少数的成功者,他一开始要静下心研究具体的技术,这样他才能在行业中立足。之后,他要由静变动,从管理代码变成管理人,这样他才能在行业中提升。这同时需要知识和性格上的基础,成功者只能是少数,而余下的人只能成为房奴,只能一辈子被动地抉择。
 

2010年3月25日

基于微博和智能终端的企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微博和智能终端的企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月初在TWITTER上和@virushuo等同学讨论起OPC使用上的痛苦,后来我意识到,如果ANDROID等系统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等到企业终端设备智能化以后,那么很多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是可以进行大的改造的。

假设我们认可了以下3个等效性前提:

1.      所有的数据都等同于一定格式的XML文件。

2.      所有的XML文件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的XML文件。

3.      实时处理等同于间隔时间很小的非实时处理。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系统和智能终端来实现方便的数据采集处理。

智能终端作为接收端,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 接收文件

- 组合文件(将若干小的XML文件组合成完整的XML文件)

- 套用模板(XML文件映射为具体的业务数据)

- 业务处理(分析数据,执行相应的指令)

 

智能终端作为发送端,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 业务处理(生成完整的业务数据)

- 套用模板(将业务数据转换成通用的数据文件)

- 拆分文件(将大的XML文件拆分,以方便传输)

- 发送文件

 

要注意的是,终端要获得完整的业务数据,必须保证消息序列被严格地按照顺序执行。

 

作为消息服务器,也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  接收/发送文件

-  组合/折合文件

-  套用模板

而对于业务的处理,则可以通过企业总线传递给具体的业务系统。

 

通过以上的等效性假设,我们发现,企业内的数据传递可通过微博系统完成通讯。智能终端的关键在于,数据传递完全通过标准TCP/IP完成,而设备的业务功能却作为一个功能模块集成到智能终端中。

 


2010年3月22日

[影评] 十诫:死亡赋格曲

(前些天一直失眠,象CASHBACK的主角一样睡不着,于是翻出许多文艺片看,竟然把拉下的十诫都看完了。)

  道德或者正义,如果我们深究的话,乃是生死之际的选择。 
  第一诫:无法被计算的死亡。 
  第二诫: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影响另一个人的诞生。 
  第三诫:圣诞夜的忠诚可能造成的死亡。 
  第四诫:因为母亲的死亡而造成的父女奇特感情。 
  第五诫:杀人。 
  第六诫:因为爱的幻灭而自杀。 
  第七诫:因为孩子的夭折而造成母亲的奇特心理。 
  第八诫:一个孩子可能的死亡而造成的负罪感。 
  第九诫:因为婚姻的幻灭而自杀。 
  第十诫:遗产风波。


2010年3月3日

一个普通工程师的十年职业生涯(四)



2002年,我重新回到UT。
大约在一年之后,我工作过的那家日资手机制造企业关闭,与此同时,除索尼与爱立信合资外,其它日系手机全线从中国撤退。
我回到UT后,仍旧是做工艺工程师,但不是做手机终端产品,而是做系统产品,主要是电信机房用的设备。
电信设备的主要加工工艺是SMT(表面贴装技术),即用设备将零件焊接在电路板表面的技术,工序有刷锡膏、贴片、回流焊、波峰焊、X光检查等。
SMT是让通讯设备稳定、小巧的关键工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一带进行制造,但是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少,技术资料少,国内学校也几乎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
当时UT的研发主要在深圳,制造在杭州,因此工艺工程师的一大工作内容就是新产品的导入,主要是进行新产品的试制,这包括材料的准备、工艺的安排、将问题反馈给研发部门。
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做事情一定要专,在一定的专业领域里形成积累,这样才能做出优秀的产品。研发、市场、制造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可以形成互补,比如DFM(考虑制造的设计)、DFT(考虑测试的设计)都是近些年提出的概念。
象台湾宏碁电脑是赫赫有名的,但是他们为UT设计的第一款小灵通手机问题就相当地多。
其实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不容易的,需要很多年的积累,象手机射频模块的设计、塑料模具的设计,都需要几十年的积累。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来做这些技术的研究和改进。
很多企业都是哑铃型的结构,即研发和销售是重点,其它不看重,象普通的工艺工程师之类,他的个人努力很少会直接反映到公司的成长,因为技术的积累是细小的、缓慢的,而他在这个人生阶段所面临的婚姻、买房等压力,很难使一个人长期坚持做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出色的工程师都选择了华为中兴等少数几个大企业,而相当多的企业选择了山寨式的发展策略,从长远来看,对行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UT工艺部门有一个小组,负责编写控制生产的一些小程序,如条码打印、测试记录等,我因为个人兴趣,加入了这个小组。若干年前,一个美国的工程师为我们编写了一个核心结构,通过服务器-客户端的架构,实现生产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我们在此基础上写了大量的程序,但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原来的架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服务器几乎每天都重启,数据也丢失了几次。
后来领导决定把我们转移到IT部门,希望通过IT的力量,强化此系统。
于是我们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整地重构了公司的生产控制系统(或MES制造执行系统)。
我们通过外部力量,用JAVA建立了一个完整稳定的技术框架,同时我们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梳理了系统的核心对象的定义,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开发。
通过这次重构,我们深入了解了MES与ERP(企业资源计划)、底层设备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物料、工单、序列号等核心对象的理解。
我和另一位同事构建了完整的系统框架,我们兴奋地认为MES将是今后的一个重点领域,我们计划将为外协厂开发的小型MES系统剥离出来,作为自己的产品销售。
但是我们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事实上MES在中国的市场小得可怜,而真正重视MES应用的往往是一些连续制造型企业(如采矿),和流水线设备的集成很紧密,设计思路和UT这种分散型制造相当地不一样。
而UT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我也于08年底失去了工作。
在UT,我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衰退期,目睹了种种变化,下面就说几点我的体会吧:
1. 决定企业命运的,永远是老板。UT的兴起,是因为老板看到了小灵通发展的机会。UT的衰退,是因为老板豪赌3G失败。UT是一家投机型的企业,喜欢把资源集中到一两种产品上面,因此一旦决策失误,必然遭受重大打击。
2. 客户第一。UT的重点客户是电信运营商,因此和客户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从客户那边得到问题的反馈,各部门不能找借口,必须尽快解决。
3. 职场政治是普遍存在的。象公司的两个大老板之间的竞争,就非常象老毛和刘少奇的竞争。供应链的老总隔一两年换一次,IT部门几乎年年整合。老外玩起政治来比中国人更了得。合资企业总部在美国的这种设计,使得顶替部门老总变得非常方便。而我这个普通的技术人员,有一次也不得不表态站队。
4. 在UT的这个发展周期中,到底是谁得到了,是谁失去了。
象阚教授就一直批评小灵通浪费了国家资源,但其实老百姓不关心国家资源如何,只关心自己是否得到了实惠。
在小灵通的发展中,唯一受到损失的是移动运营商,他们损失的那部分钱=UT的利润+中国电信的收益+老百姓的实惠。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促进了就业和税收,善莫大焉。
这也体现了一个典型的资本市场下产品的发展:企业家看到了机会,从政府手里得到了资源,从社会上召集人手开发产品,最后企业家得到了利润,政府得到了税收和就业,职工得到了工作和工资。


2010年3月1日

一个普通工程师的十年职业生涯(三)



2001年我做了一个相当冒失的决定:辞职。
那时我有几个同学在黄岩做模具CAD设计,就是用我当初给他们的PROE教材学成后做设计。那时他们的月收入已达到5000,而我在UT每月还2000不到,因此是很动心的。他们想自己开一个工作室,接外面的单。
然而等我办完所有的手续,到达黄岩的时候,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一个同学不愿意出来自己做,而原先的几个单子又飞掉了。我只好出去找工作。找了很多天的工作,发现情况很不好,刚进入的收入都很低,而且老板拖欠工资的情况非常严重。还有一个情况是:我原先学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几乎没有用场。之前我用PROE主要做空调的结构设计,以及生产夹具设计,主要是设计零件和装配结构。而在黄岩,主要是用模具的曲面。这里有大量的摩托车配件厂。通常某个厂家买一台日本的摩托车样机,然后把零件拆散了,然后对主要的零件做逆向设计。就是用专用测量仪测定零件的关键坐标数据,导入三维设计软件后重新生成平滑曲面,经过处理生成需要的模具加工件,最后用专用软件得到模具编程指令。
在黄岩呆了一阵子,我觉得做不下去,而同学的收入其实也没有他声明的那么多,关键是老板总是拖欠工资,所以很不爽。
于是我决定回杭州。
后来我到杭州的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做事,这家企业是做手机制造的,我的职位也还是工艺工程师。
工作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只有两三种产品,所以制造工艺很简单,我倒是做了不少的夹具设计,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这家企业很快也面临了所有日系品牌共同的问题,在中国的市场上节节败退了。
所有的手机都是在日本总部设计的,经过大量的测试,一般要经过半年才会到中国开始制造,但这时候流行风向已经变化了,所以很难卖。
日企的管理很严格,特别是人事制度方面,请个假麻烦得要命,迟到早退也要书面说明。
因为是单纯的制造企业,大家做事情可说是规规矩矩,不需要你很出色,也不允许你特别不行。
但是决定一个企业命运的,不是大家做事情的效率,而是管理层的认识和决策。
象日系手机,所有的老总想法是一样的:不需要针对中国市场特殊设计;只要把日本市场流行的手机引进到中国就可以了;产品生命周期很长。
最后的结果是在中国市场日系手机全体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