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

地震废墟之外,中国的前景[国际先驱论坛报]


Howard W. French

上海:对于中国政府尤其它的统治党来说,这是一个好的月份。

在一个最终遇难人数可能高达8万的地震发生之后,这听起来非常奇怪,但这么说既不是发疯,也没有麻木不仁。

中国进入五月时带着令人头痛的特征:糟糕的政治新闻,和更糟的政治判断。藏人的骚乱和维族人的喧哗,在这个国家巨大遥远的西部同时发生,在国际上给“中国牌”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提升了这个严重的问题:(甚至多数中国人忘记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拼凑起来的国家,它的结合其实非常脆弱。

看起来过份投资于承办奥运会的声望,对于日益聚集的危机,北京的回应是通过修辞的夸张,把火炬传递这一奥运会补充活动官方提升为“神圣事业”。

尽管最近有很多抗议西方不公正批评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日复一日地,很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政治体系和领导人感到疏远,抱着犬儒主义的态度。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地震的考验来到了。中国专家沈大伟在他的新书里《中国的共产党:萎缩和适应》里写道:“CCP在维护其权力和合法性之时,其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对公共财物的管理和提供。对于一个列宁主义的政� 忱此嫡馐且桓鲂滦问降母锩�憾杂谡�谏仙�钠谕�母锩��rdquo;

从这个重要的标准出发,中国政府出色地通过了这个月的考验。要提醒你的是,这既是一种客观的衡量,也同样是一种感知,但是对于威望和合法性来说,感知更为突出。

在很多国家,当如此规模的灾难发生后,会有很多人对政府不满,愤怒地要求政治领导人追究责任。考虑到普遍的劣制校舍倒塌造成数千学生遇难,或者同样严重却没有广为报道的、缺乏对于这个众所周知的高危区域一次大地震的全面准备——这尤其可能发生。

相反,令人注目地,中国设法把这次灾难转变成一个自我肯定的事件,甚至是对恢复能力和信心的庆祝。这个事实反映在温家宝总理在重灾区北川一所学校的黑板上的精练描述。他写道,“多难兴邦。”

这个系统能够调转人们的情绪,仿佛有按钮触发,从极度的悲伤转为民族自豪,无需经过中间的愤怒环节,它是经由不松懈的宣传达到的,它所呈上的不细致的团团块块已经使其它许多国家的人们感到厌恶:永不停歇地聚焦领导的行为,通过催人泪下的主题和悲壮煽情的音乐来高浓度地报道救援行动,类似“爱让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被一遍又一遍严肃! 地吟颂。

然而不能由此错误地得到结论——这里的� ��馐土艘磺小U庑┨炖矗�泄�嚼丛蕉嗟啬米约汉兔拦�冉希�驼獯卧帜牙此担��⑾肿约罕让拦��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经历更令人鼓舞。

广为传播的一条内容最早出现在新华网上,它比较了两个国家紧急响应的时间线,声称中国在地震一个小时之内就拿出了紧急计划,而美国却花了36小时才建立救援指挥中心,还有许多其它之类的细节。

“飓风在一周前就进行跟踪,48小时前发出警告,袭击的是世界上最有实力国家的一个大城市,在两天前就进入紧急状态,然而还是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一个网络评论讥讽道,“大家自己比比看吧。”

对这个危机之月中中国政府的评价,也带来了对其它角色和因素的评价。后者包括中国和世界的关系。紧随着火炬传递带来的争议,中国跨进五月时普遍压抑地感受到“世界在和我们作对。”

随着外国救援捐赠洪水般涌来,这种想法不可能长期维持了,出于北京的信用,媒体的论调迅速地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不仅仅是物质的救援,还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上周说。

一个勉强算得上的例外是中国的民间意见,许多网络评论鄙视美国在捐款上的小� ��/p>

在对地震做出了最初的、值得称赞的大肆宣传之后,中国媒体让那些幻想它将勇敢不怠地追问责任的人深感失望。当然,它们中也有一些杰出的个例,但是媒体普遍守着安全平庸的主题,继续鼓吹民族主义情绪。

一位中国同事来到倒塌学校的现场,访问了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家长,他说几家中国刊物断然拒绝发表他的稿件,因为故事“太消极了”。

另一个在灾难中被广为屏蔽的报道内容是解放军的表现,军队在危机的数天后才展开了空中救援,并且看起来在其它方式的救助上也显得准备不足。

地震的长期影响还很难预料,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危机中象其它重要角色一样,中国的民间社团得以试验。踊跃的志愿工作者、慈善行为和各种活动,也许有一天会被视作平民文化的转折点,这点印证了沈大伟的观察。

被地震卷入的平民带来了来自底层的改革呼声,与其坐等,他们更愿意递到手里。这会是中国的未来吗?

原文:http://www.iht.com/articles/2008/05/29/asia/letter.php

没有评论: